港中大(深圳)保送生分享 | 深圳外国语学子: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录

发布时间:2019-12-09 09:33:11    阅读量:5131

高中毕业于深圳外国语学校的2019级保送生——吕昕冉、郑宇钧和钟梓露同学在推文里分享了她们眼中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及她们初入大学的精彩生活。

 

No.1

大学给我的关注和关怀

 

 

 

 

作为一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大一学生,这半学期以来的最大感受是,这所大学给予学生的“关注”和“关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本科生专业有15个,都是当下热门、具有发展前景的专业,课程设置都基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考量,兼具专业性和实用性。

 

学校对新生的关注和重视还体现在许多细微之处。若你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学校的学术导师制度会帮助你慢慢融入大学生活中。我所在的人文社科学院,在开学时已经为同学们分配好了Academic Advisor(学术导师),导师不仅能为你提供学术上的指导,还可以为你解决生活上的困惑。每次和导师交流之后,都觉得豁然开朗、倍感轻松。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语言能力无法应付全英文教学环境,Sall Center(语言自学中心)是一个好去处。在那里你可以自学雅思、托福,也可以邀约Teaching Assistant为你辅导英语,还可以观看外语影片……这些资源都免费提供给学生。

 

在课余,时间总是不够用的,“讲座听不完大学”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从开学到现在我已经收到了近四百封邮件,平均一周就有四十封,提醒你每周的大师讲座、工作坊和书院、社团活动等,如徐扬生校长的English Club,祥波书院的瑜伽体验课、英语角,思廷书院的三思讲堂、头马俱乐部,学勤书院的学勤问道系列讲座、学勤夜话等活动,逸夫书院的华尔兹体验课、桌游之夜……面对永远参加不完的活动,我常常希望自己拥有分身术,去享受学校提供的这些丰富资源。

 

No.2

在忙碌中寻找充实感

 

 

我仍能回忆起,初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那一个月里,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感受到雀跃的美好,仿佛每一处都是我未曾发现的宝藏。

 

报道之后是一系列的破冰活动,书院、学院、社团,新奇的活动纷至沓来,把我一下从高中紧张的备考氛围带离到一个包容、开放、多元且自由的环境中。迄今为止,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节社会学lecture,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与professor一对一对话。我是第一次接触社会学这个学科,但也有机会在专业的老师面前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感受到这所大学给予学生的不受拘束的学习氛围,也明白了作为大学生要勤于思考、敢于表达。

 

同学们每天抱着电脑穿梭于不同的教学楼之间,我自然是其中之一,我很快就习惯了这样的日常。有别于高中,大学没有固定的班级,而是以专业和年级划分。例如我会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人文社科学院翻译专业的本科生。这样的“跑班制”会让我们轻而易举地结识很多朋友:例如同一个课堂上的同学既会有理工学院的学生,也会有经管学院的,甚至还有来自于其它国家的学生。

 

大一的课程主要是一些基础课,课业压力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大。刚经历过高三的我将自己的大学生活安排得很忙碌,参加乐器课程、English club和学生会,课后约上小伙伴一起讨论课上的疑难杂点……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讲座听不完”的大学,许多有名的大咖都会被邀请来开设讲座。选择几个感兴趣的去听,花上一两个小时,会收获令自己受益一生的知识。在这样忙碌却有条不紊的生活中,我收获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No.3

这里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录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身边的同学们在该玩的时候会玩得特别开心,该学的时候也都特别认真。

 

每次做Pre之前,小组的同学会自发约在一起讨论方案,这样的身影遍布在校园的咖啡厅前、图书馆讨论室、架空层休闲区······晚上图书馆闭馆时,车站前那长长的回上园的队伍也是同学们刻苦读书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被保送到翻译专业,但大学第一年我修读了其他领域的课程,例如社会学和统计数学,让我学到了很多翻译专业之外的知识。如果对其它专业课程特别感兴趣,选课也是自由的。学生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从学习环境到住宿环境,从课程学习到课余生活,这里的一切都舒服得刚刚好,每一天都值得记录。

 

更多港中深外语类保送生申请及面试资讯,请“码”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