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位来自南外的港中深外语类保送生,谈论他们眼中的大学课堂

发布时间:2019-12-02 09:38:41    阅读量:5142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2018年迎来了首批外国语高中的保送生。2019年9月,37位来自全国15所外国语高中的保送生开始了他们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求学之旅。在未来的四年里,他们将依托于自己的语言优势,在翻译的世界里遨游,寻找自己的方向。六位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的2019级人文社科学院保送生——姜苏、李冠嵚、李舒瑶、陈韵清、沈泯萱和林奕雨,将分享他们眼中的大学课堂及精彩生活。

 

 

DIY专属自己的大学旅程

 

个性化课表与时间安排 

 

“你是早睡早起型?还是晚睡晚起型?又或者是早睡晚起型?”在开学初收到的这封邮件让我印象深刻,本以为这只个了解同学们作息是否健康的小调查,没想到这与我们的课表安排密切相关。选择“早起”的我被安排了早课,而另一个选择“晚睡晚起”的同学,基本每天是从11点左右开始上课。个性化的课表安排让同学们有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

 

大一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还是适中的。及时查收邮件看看有没有什么新活动成了我的一个习惯:电影社这周放什么电影?学校提供了促进师生交流的餐券,我要邀请哪位老师共进午餐?最近有哪些体育比赛可以领取门票?书院将举办哪些有意思的活动?这些可爱的小问题填补了我们的闲暇时光,在学习之余给我们带来快乐。

 

亦师亦友的老师

 

在港中大(深圳),老师与同学们间的距离感几乎为零。像我之前提到的“师生共进午餐”活动,同学们可以向老师发出邀请,与喜欢的老师面对面交流。

 

学习上,老师们的Feedback也迅速且细致到让我们惊讶。英语老师Wesley会在我们每一次上交作业后给出极为细致的反馈和鼓励;数学课的He老师对我们提问的反馈邮件在一小时内就会到达我们的邮箱......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所在的人文社科学院还专门设有School Student-Staff Consultation Committee,一个旨在了解同学们想法与诉求并努力给予解决的委员会。委员会主席龚文高助理院长形容它是要为同学们服务的委员会。在这里,各个年级会选出两名学生代表,代表需将身边同学们的想法和诉求分享给委员会的老师们,大家一起努力解决,做出改变。委员会大大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院也会尽力帮同学们解决问题与困难。很幸运的是,我成为了港中大(深圳)的一员,成为人文社科学院的一员,成为了该委员会的一员,因为这里让我感受到每个人都很重要。

 

 

我的大学初体验

 

在来到大学之前,我曾与南外的学弟学妹们进行过分享与交流。很负责任地说,之前我分享的关于港中深美好的一切,都是真的!

 

书院生活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目前设有四所书院,也就是同学们生活的地方。逸夫书院在下园的教学区,俗称学区房;学勤、思廷、祥波三所书院在山上的上园,需要乘坐校巴往返于教室和宿舍之间,俗称山景房。山上的同学们经常会羡慕山下的同学上课近,山下的同学也会羡慕山上的同学们风景好。宿舍内不仅环境干净整洁,留给每位同学的空间也十分之大;书院内还设有自习室、电视房、公共厨房、健身房等公共设施,给同学们创造了十分良好的环境。

 

书院每隔一段时间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例如我所在的逸夫书院,会举办桌游之夜,你可以在其中畅享桌游给你带来的快乐并且结识很多好朋友;中秋晚会和烧烤,有多种美味等你来享;万圣节惊魂之夜使同学们体会到浓浓的万圣节气氛,感受尖叫所带来的快感。

 

活动大学的多样化活动

开学之前,除了各类迎新破冰活动,还有新生舞会,新生们可在礼文楼的红毯上翩翩起舞。开学之后,活动更是多种多样,有专门为新生准备的“新生杯”,同学们可以在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多项运动中体会竞技体育的快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不仅如此,还有彩色跑(Color Run)活动,同学们在跑的路程中,会接受到来自各方不同颜色的彩色洗礼,整个校园变成一片五彩的海洋。

 

校园内还会开办各种各样的讲座,有业界精英或者学者解答同学们的疑问。还有最令人激动和期待的讲座:恋爱讲座!是的,港中大(深圳)学生事务处和书院的老师还会与同学分享恋爱的小贴士。

 

我的语言只能描述出港中深多彩活动的冰山一角。在港中大(深圳)生活,永远都不会感到寂寞。

 

 

Academic Advisor学术导师制

 

入学之后,学术导师小组陆续开始团建,各种迎接新生的破冰活动接踵而来。对于尚在胆怯试探着的新生们来说,这类活动很必要且使我们获益良多。大学贴心地为我们入学的每一步都铺好了脚垫,让我们可以在这稳定的基础上走地更长更远。

 

学校通过设立学术导师制度,让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学术导师。老师们主动抛出橄榄枝,让我们能畅所欲言,通过和老师交流,解决对学业科目和职业前景上的烦恼。

 

这些只是港中大(深圳)人性化体现的一小部分,学院与书院举办茶话会让同学们和院长对话以及学校对学生意见反馈的速度,无不让我印象深刻。非常感谢学校及学院面面俱到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远在异乡的学子感到如同家一般的温暖和安心。

 

 

港中大(深圳)的学习热情

 

开放且浓郁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学习氛围实在太浓郁了。作为每天都有早课的上园人,已经习惯了每天早上七点多时上园车站排长队的现象。大多数同学会在7:30前往知新楼的图书馆自习。若是稍稍迟一些,那么大家赶着去8:30开门的大学图书馆,要么提前到教室抢个前排座位。早上8:30的课,常刚过八点就无前排空座了。

 

无论是三十多人的tutorial还是一百多人的lecture,课堂从不沉闷。老师们充满热情,同学们亦十分积极且乐于参与其中。课间抑或是课后,老师身边总是围上了一圈又一圈来交流的同学,大家不停提出疑惑、发表观点。

 

每一天,图书馆自习区的座位上几乎都坐满了人,研讨室的预订几乎都排满了。到深夜,无数人踩着深夜图书馆关门的铃声离开。回到书院,自习室里依旧灯火通明。在这样的氛围中,谁不愿意多学一点、再多学一点呢?

 

博古通今的那些讲座

 

学校另有一大特色是那些数不清的讲座。打开邮箱,似乎隔几天就有一封新的讲座邀请。从人文修养到前沿科技,许许多多令人尊敬的教授们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讲座,从各种不同的领域拓宽着同学们的知识面,塑造着一群拥有社会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我在学习之余也会参加一些讲座,这些讲座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被教授们的渊博知识震撼之余,他们分享的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使人能够跳出思维的既定框架,看见自己未曾接触的领域,有豁然开朗之感。

 

 

逃离舒适圈去成长

 

与港中大(深圳)的初见

 

初次与这所大学见面是在冬季。即使是在一月末,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依旧有一丝温暖。与之前去考试的学校不同,从一进校就有志愿者引导,到一切微小的细节,都体现了这所大学的人文关怀。时隔半年,再次踏入这所新的正在成长的学校,一切是那么的热闹而新鲜。

 

港中大(深圳)没有固定的班级,按课表上课。对新生来说,这是最难适应的一个。因此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去上课,在开学初期是常事。但这也是个好事,可以逼迫你跳出舒适圈,主动去认识朋友。你身边的课友,可能是理工学院或经管学院的,也可能是和你不同书院的学生。通过不同渠道去结交朋友,不仅能提高交际能力,也让自己的交际圈不只限于班级内,这是我认为的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最大的不同之处。

 

不胜枚举的社团

 

在南外这样开放自由的环境下,同学们也会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所以来到港中深并不会觉得很难融入,相反会感到能适应的欢愉。港中深的社团制度和南外基本相似,但大学社团活动会更加的频繁且种类丰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相信学弟学妹来到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兴趣所在,并活跃在自己感兴趣的圈子里。我根据个人爱好加入了精舞团和合唱团。两个社团的氛围都,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表演。对于喜欢展示自己的我来说,能参与到喜欢的社团是件很幸福的事。

 

 

大学学习压力=内在动力

 

大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与高中是不同的。在这里,脱离了一种紧密督促和检查的强外力状态,我们会越来越依靠自己的内力来推动进步。严格的时间安排和管理是在港中大(深圳)生存的一项重要技能。

 

来到大学两个月,期间我一直在摸索一种平衡:学习任务、充足睡眠、社团活动和讲座、运动和适量的娱乐,这些对我来说一项也不能少。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每门课的知识需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需要尽早完成而不是永远在赶deadline,在巨大的信息库里寻找presentation需要的资料文献,课堂上能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观点,这些都是挑战。

 

在我看来,这种压力和挑战产生的动力是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我开始学习对时间和生活的管理,以不断提升、丰富自己。